东莞“227”楼市新政出台背景
东莞房价涨幅全国第一
自去年调控升级后,东莞楼市依旧保持火热走势,据数据显示,2020年全国百城房价涨幅收窄,唯独东莞别树一帜,以9.5%的累计涨幅成为全国房价涨幅第一城市。
正因房价涨幅扩大,东莞再次引起了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重视,成为当前房地产调控的重点区域之一,深夜发布加码新政,可以看见政府部门调控东莞楼市的决心。
东莞进入低库存时代
2021年东莞供需矛盾依然突出,截止至2021年2月28日,住宅库存量仅有287万㎡,存量消化周期只有4个月,已经远低于库存安全水平线(6个月)。按照目前的消化速度,东莞只需4个月即可卖完住宅库存,该消化周期远低于一线城市8.34个月,东莞住宅亟待补仓。
全国调控呈收紧趋势
“三道红线”、房贷集中度等政策陆续出台,严控大量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、严查购房人资格,避免房地产泡沫化严重,优化银行体系的信贷结构,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以提振国内经济。与此同时,在中央高频监测之下,部分热点城市也纷纷加码城市,比如上海、深圳等,东莞升级调控也是迟早的事。
新政要点及解读
政策要点
1.非东莞户籍,买第二套房,需4年内连缴3年社保
2.离婚2年内再买的,按离婚前家庭房子总套数算
3.新入户东莞,购买首套房,需有半年社保
4.企业购房,需公司注册满两年后才能买房
5.有房或者有贷款记录的,购房首付在此前基础上需提高10%
东莞调控与住宅市场的关系图
政策解读
本次调控新政体现了当前房地产调控继续收紧、继续稳定市场的导向,政策中对购房的社保条件、离异后购房、落户购房、企业购房等做出了具体规定,堵住了政策漏洞。
1.东莞首次提及企业注册满两年才可买房,堵住过往通过注册小微企业绕过限购政策约束/骗取小微贷款的漏洞,有助于打击各类以企业名义炒房的现象。
2.从提高首付比例、提高二套社保年限、限制离婚炒房及企业炒房可看出,东莞对首套的刚需仍是呵护有加,升级调控的目的主要是打击投资客。
3.限贷政策的收紧或为接下来的房贷集中度政策铺路,制约东莞新增房贷规模。接下来银行可能会重排放贷计划、梳理白名单、调整放贷标准和额度分配等问题。
2016年至今重点调控政策对比
政策对比
2016.10.6
限购:
1、东莞户籍,限购2套
2、非东莞户籍,最多2套。第1套无限制,第2套是两年内连续1年个税或社保
限贷:
1、无房无贷3成;
2、有贷款记录无房3成
3、有1套房无贷款记录3成;
4、有1套房贷款结清3成
5、有1套房贷款未结清4成;
6、2套及以上无法贷款
7、首套房不需社保和纳税证明
限价:
要实际成交价格不得突破备案价,下浮幅度不得超过15%,房价一经备案两个月后方可调整
2017.4.10
限购/限外/限学历:
1、东莞户籍,限购2套;
2、非本市户籍首套需1年社保,2套需2年社保
3、非本市户籍本科以上或初级以上职称,首套需半年社保
限售:
新购住房(含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),需满2年方可交易
2020.7.25
限购:
1、东莞户籍,限购2套
2、非东莞户籍,限购2套,首套社保1年,二套社保2年,不再认个税
3、非东莞户籍二手房限购2套,首套社保1年,二套社保2年
限售:
新购住房(含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),需满3年方可交易
2021.2.27
限购:
1、非本市户籍购买二套(无论一二手房)社保由两年升至三年
2、离婚两年内买房按离婚前家庭总套数算
3、新入户居民买首套一手房要求落户、社保均满半年
4、企业买房需登记注册满两年
限贷:
1、居民家庭本市无房无贷,首付普通住宅30%,豪宅40%
2、居民家庭本市有无房但有结清的房贷或1房且房贷结清,再买房,首付普通住宅40%,豪宅60%
3、居民家庭本市有1房且房贷未结清,再买房,首付普通住宅50%,豪宅60%
4、居民家庭本市有2套及以上,不能贷款
后市预测
1.楼市调控越发精细
从限购、限贷、限售、打击离婚炒房及限制企业购房来看,东莞的调控政策在向一线城市看齐,政策涵盖面更广,也愈发精细化,预测在政策的持续作用下,过热的东莞楼市将步入平稳期。
假设市场热度在该政策之后仍表现出过高的情况、房价出现异动,那么调控有很大可能会进一步加码。
2.供需端齐发力
东莞调控政策并不只局限于需求端,在供给端也同样发力:东莞2021年计划供应商住地329.6万㎡,比2020年东莞土拍出让的219万㎡商住地多了110.6万㎡,供地集中在近年热度较高的滨海片区和松山湖片区。
这与目前各地盛行的集中供地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,有助于真正减少土地哄抢,促进土地交易市场平稳,本质上也是“稳地价、稳房价、稳预期”的重要体现。
3.房价涨幅或将慢慢收窄
短期内会引起市场观望气氛,成交量将明显萎缩;市场预期可能会发生转变,持续看涨预期或将逐步看平,甚至可能产生看跌的预期;预计房价在失去量的支撑下,接下来房价涨幅或将慢慢收窄,趋向平稳。
总体而言,在新政之下,东莞房价涨幅或明显回落,但由于该政策仅在原政策上继续加码,难以改变市场在重压之下继续上行的趋势。